急性胰腺炎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病率非常高,对这种疾病,很多人了解普遍不够深入,更不知道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展开积极预防。下面就针对这一点进行介绍,以便大家能够对于急性胰腺炎有一个清晰的认知。
急性胰腺炎是指胰腺分泌的胰酶在胰腺内被异常激活,对胰腺自身及其周围脏器产生消化作用而引起的炎症性疾病,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的急腹症。急性胰腺炎严重程度不一,轻型仅表现为水肿,病程可呈自限性,预后良好;重型出现胰腺坏死,病情险恶,病死率高。
(1)外分泌腺由腺泡和腺管组成,腺泡分泌胰液,腺管是胰液排出的通道。
(2)胰液中含有碳酸氢钠、胰蛋白酶原、脂肪酶、淀粉酶等。
(3)主要功能是中和胃酸,消化糖、蛋白质和脂肪。
急性胰腺炎有多种致病危险因素,包括胆道疾病、高脂血症和饮酒等。国内由胆道疾病引起的胰腺炎最为常见,近年来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已超越酒精性胰腺炎,位居第二。
(1)胆道疾病
占50%以上,由胆道结石阻塞胆总管末端,胆汁经“共同通道”反流入胰管,胆汁中的磷脂酰胆碱和胆盐可直接损害腺泡细胞或致胰管内高压,诱发急性胰腺炎;胆道炎症或手术操作也可引起十二指肠乳头炎症性痉挛或狭窄,导致急性胰腺炎发生。
(2)高脂血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目前高脂血症已成为常见病因之一,可能的原因是甘油三酯在胰脂酶作用下生成游离脂肪酸对胰腺腺泡产生直接损伤,高脂血症所致血液黏稠度升高也可能加重胰腺病变。
(3)饮酒
酒精能直接损伤胰腺组织,还可刺激胰液分泌、引起十二指肠乳头水肿和Oddi 括约肌痉挛,导致胰管内压力增高,细小胰管破裂,胰液进入腺泡周围组织而引起一系列的酶性损害及胰腺自身消化,诱发急性胰腺炎。
(4)十二指肠液反流
当十二指肠局部解剖异常、炎性狭窄、肿瘤、梗阻等原因引起十二指肠内压力升高时,十二指肠液可反流入胰管激活胰蛋白酶原,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
(5)创伤及医源性因素
上腹部钝器伤、穿通伤或手术都可能直接或间接损伤胰腺组织。经壶腹的操作,如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导致2%~10%的病人发生急性胰腺炎。
(6)其他
①饮食因素,如暴饮暴食;
②感染因素,如流行性腮腺炎、败血症等;
③内分泌和代谢因素,如妊娠、高钙血症等;
④药物因素,如利尿药、雌激素、对乙酰氨基酚等;
⑤遗传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⑥病因不明的特发性急性胰腺炎;
⑦肿瘤,如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胰腺癌等。
(1) 腹痛(最早出现的症状)
诱因:暴饮暴食,极度疲劳;
部位:上腹正中或偏左;
性质:持续性加重似刀割,严重时两侧腰背部有放射痛,以左侧为主。腹痛常持续24小时以上不缓解,部分病人呈蜷曲体位或前倾位可有所缓解。
(2) 恶心、呕吐
性质:胆汁样物——粪样
(3) 黄疸
出现较少,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多见
(4) 脱水
(5) 发热
早期可有低热,38℃左右,合并胆道感染时,常伴寒战、高热。
(1)腹膜炎体征
轻型急性胰腺炎压痛多局限于中上腹,常无明显肌紧张;病情严重者压痛明显,并有肌紧张和反跳痛。移动性浊音多为阳性;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2)出血
少数严重病人胰液外溢至皮下组织间隙,溶解皮下脂肪,使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在腰部、季肋部和下腹部皮肤出现大片青紫色瘀斑,脐周皮肤出现青紫色改变。胃肠道出血时可见呕血和黑便。
(3)黄疸
胆道结石嵌顿或胰头肿大压迫胆总管可引起黄疸,程度一般较轻。
支持疗法:
(1)胃肠减压
(2)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主要药物为胰酶抑制剂以减少胰腺分泌抗生素以防感染
(4)予解痉镇痛药物缓解疼痛等对症治疗
(5)经鼻空肠管肠内营养。
(1)急性发作期绝对禁食
恢复期间先以少量低脂低糖饮食开始,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2)饮食规律
①避免暴饮暴食,以少量多餐为宜,进食清淡细软易消化的食物。
②禁食脂肪高的食物,如肥肉、花生、油酥、点心等。
③禁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黄、动物肝、肾、脑等内脏,蟹黄、鱼籽等。
④禁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或浓烈的调味剂,如:辣椒、浓茶、咖啡等。
⑤禁食胀气的食物,如:牛奶、洋葱、蒜苗、萝卜等。
(3)可选择含脂肪少优质蛋白多的食物,如:鸡蛋白、鱼、豆腐、瘦牛肉等,多食新鲜的水果蔬菜以供给充足的维生素。
(4)烹调方法选:烧、烩、卤、焖等方法、少用荤油。
(1):积极治疗原发病和诱因
(2):避免情绪过度激动
(3):家人做好监督
(4):控制血糖和血脂,定时监测。